在美麗城鎮建設中,湖州市南潯區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把歷史和人文作為城鎮發展的靈魂和支撐,切實加強文化內涵挖掘、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價值提升,積極探索有“鄉愁記憶”的城鎮發展路徑,為重塑“水晶晶南潯”提供內生動力。
做好挖掘文章,厚植文化基因,展示城鎮的“前世今生”。深入鎮村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嚴格按照“一處不落,應保盡?!钡脑瓌t,對全區歷史文化名鎮(村)和傳統村落資源進行摸底調查,建立保護清單,并科學評估保存管理狀況,全面完成了影像留存、事跡收集、檔案建立等普查工作,摸清了全區傳統村落“家底”。目前,共有國家級傳統村落2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3個、名村1個,國家級美麗宜居示范村1個,初步登記歷史建筑162處。同時在美麗城鎮建設行動方案編制中,按照“一鎮一品、一鎮一韻”理念,仔細梳理各鎮歷史文化和特色民俗,將山水風光融合地域人文,充分彰顯城鎮歷史文化特質,如凸顯菱湖鎮“中國生態養魚第一鎮”和“百橋之鄉、百弄之鎮”的美譽,練市鎮“湖州市工業強鎮”“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特點,善璉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特色等等,并在8個創建鎮100%配備了駐鎮規劃師,全程“把脈”美麗城鎮建設。
做足保護文章,擦亮文化底色,留住城鎮的“鄉愁記憶”。積極推進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街區的申報,科學制定歷史建筑、傳統建筑的認定標準和保護辦法。如雙林鎮探索完成了古鎮區之一的虹橋西南片區的改造,通過恢復原有水系、雕刻兩側建筑立面以及修繕費新我故居、徐有壬故居、蓉湖書院等文保單位,延續了古鎮的傳統文脈;練市鎮全面推進大運河歷史文化街區改造項目,重塑運河古鎮風貌加強城鎮風貌管控。堅持充分尊重歷史原則,最大程度還原古鎮原有風貌,將南潯的歷史文化、風舞典故嵌入到街區小巷中。如菱湖鎮注重特色老街改造提升,將“歷史文化街區”“紅色記憶街區”“時代記憶街區”三大區塊有效融合串聯,將慰安所、世界華人燈謎家楊志剛、油車潭街等小鎮發展故事鐫刻在街區的每一個角落。
做深結合文章,提升文化品位,實現城鎮的“古今交融”。按照“新水鄉”的目標定位和“古鎮新城”的規劃思路,在古宅、古橋、古技藝保護與建設中引入全新的設計理念,從整體平面和立體空間統籌協調景觀面貌,在傳承保護的同時兼顧好現代功能,促進橋、水、街巷等人文元素與城鎮建設的有機融合,形成具有江南韻味的城鎮特色風貌。如練市鎮將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老糧站通過使用整修原有建筑過程中整理出的可用磚瓦等“自帶”材料做到修舊如舊,盡可能保存建筑原樣,同時打造融合城市書吧、會議沙龍、親子教育、商業零售等功能的練市糧站文化街區,為城鎮居民提供更為便捷的生活體驗和豐富的文化生活;善璉鎮自1996年第一屆蠶花節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辦了24屆,其吸引力擴大到整個杭嘉湖地區,已經成為一張現代人緬懷、傳承歷史,遠近文明的新名片。
做精開發文章,彰顯文化價值,遇見城鎮的“詩和遠方”。堅持文旅融合、產城共融,加大對“漁文化”、“蠶文化”、“水鄉文化”等傳統文化資源的策劃和開發力度,打造了魚文化節、湖筆文化節、蠶花節等一批鄉村旅游品牌,全區接待游客數、旅游總收入連續三年年均20%以上增長。深度挖掘湖筆、絲綢、?;~塘等文化特色,通過空間拓展、環境提質,帶動文旅、農旅等特色產業的融合發展。如善璉鎮投資1.5億元打造湖筆產業園,12家湖筆企業聯合投資1億元打造湖筆工坊,改變湖筆企業以往小而散的經營業態,形成湖筆行業集聚抱團的規模效應,同時成功引入周文清現代藝術研究院、漢字藝術研究院、少求書屋、陳國麟美術館、漢字主題民宿等文旅項目,推動湖筆產業與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菱湖鎮注重“?;~塘”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厚植“漁都”底蘊,唱響菱湖“漁歌”,射中村董魁富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塘生產習俗”代表性傳承人。依托漁業文化資源稟賦,創新推廣標準化“跑道魚”、稻蛙共生、機械化養蠶等特色養殖模式,跑出生態農業高質量發展加速度,打響“中國淡水漁都”大品牌。